English

教育在改革中快速发展

2001-02-27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练玉春 我有话说

近三年,是我国政府大力实施“九五”计划的关键性三年,教育事业也进入了改革开放以来,前进步伐最大、改革力度最强、取得成效最显著的快速发展期,展示出前所未有的气势和令人振奋的面貌。

投入增加发展速度加快

“问渠哪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”。3年来,教育事业所取得的每一个成就,都来自我国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。据统计,从1998年起,中央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,连续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。1998年,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2949亿元,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1565亿元,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达1.41个百分点。同时,各地都努力把支持教育落到实处,约20个省、市提出在3至5年内,每年对教育投入增加1至2个百分点。

3年来,对教育的及时投入,仿佛一场场春雨滋润了华夏大地,教育这棵寄托了中华民族复兴希望的大树,如沐春风,枝繁叶茂,结出了丰硕的果实。到1999年底,我国实现“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,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”的县(市、区)累计达到2428个,人口覆盖率达到80%,青壮年文盲率已降至5.5%以下;小学在校生总计13548万人,入学率达到99.1%;初中阶段在校生5812万人,毛入学率达到88.6%;高中阶段在校生达到2510万人;高校在校生已达到718.9万人;在学研究生达到23.4万。

1999年,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大成为当年的教育热门话题。在全国范围内的“扩招”,使得当年全国各类高等院校实际招生280万人,高考录取率达到49%,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一下上升到10.5%。到2000年,仅普通高校招生人数就突破200万人,增幅达25%以上。

深化改革推进素质教育

自从花样翻新的艺术节、体育节、科技节、合唱节进入北京东城区新鲜胡同小学后,家长们发现,孩子学习起来主动多了,也懂事多了,还有了些自己的“绝活”。田瑞琴校长道出了其中的奥妙:“素质教育更新了大家的教育观念,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,学校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搭设全面成长的舞台,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,也为教学发展开辟了新路。”

3年来,尤其是在中共中央、国务院颁布《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》之后,全社会更加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,形成全民参与素质教育的局面。各级学校围绕素质教育开展的教学改革逐步深入,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引入课堂。同时,中小学“减负”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得以顺利实施,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初步减下来了,压在孩子们肩头的书包明显变轻了,学校有了更多机会实施全面的教学改革,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由此受益非浅。

改革的足音同样在高校校园中回响。刚刚在2000年12月完成合并组建的西南科技大学,在此之前只是四川省内大批高校中很普通的一所。合并组建后,该校的办学规模和知名度急速提升,已经成为四川省和绵阳市重点建设的高校。

发展机遇使各地高校焕发出不断深化改革的热情,3年来,全国共有612所高校按照“共建、调整、合作、合并”等方式合并组建为250余所新的高校。同时,上海等地高校后勤改革的成功经验引起全国高校的极大兴趣,高校后勤改革进入快车道。社会力量纷纷加入高校后勤建设和管理,“大学城”、“高校区”不断在各地出现,学校食堂、购物等条件也得到了改善。目前,由政府统一规划指导、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、积极为高等教育服务的社会后勤产业正逐步成型。

集中力量加强师资建设

随着《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》的开始实施,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走上规范化、法制化轨道。到1999年,我国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5.9%;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85.6%;普通高中教师合格率达到65.85%。2001年初,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出台,标志着我国教师队伍建设进入新的阶段。

教师地位和生活水平的改善吸引了高素质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。1998年秋,南京师范大学招收了全国第一批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。当时,报考这一专业的考生相当踊跃,甚至好于一些公认的“热门专业”。考生们说:“如今,教师的社会地位很高,工作稳定,收入也高。对我们当然有吸引力了!”

老师们普遍反映,1998年以来的这三年是教师生活条件改善最快的时期,教师已经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。在1999年,全国新建教师宿舍面积2707.66万平方米,教职工人均居住面积提高到9.89平米。在1998和1999两年,国家共投入资金40.5亿元,对中央部委属高校1800多栋筒子楼进行改造,改造面积达359万平方米,约有6万多户高校青年教师告别“筒子楼”。教师是教育的根本,我国连续3年集中力量抓师资建设,为新世纪教育的新发展创造了条件。

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兴奋地说: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强调教育要“适度超前发展”。这对于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,是莫大的鼓舞。中国教育适逢盛世,她必将拥有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前程,这是无可置疑的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